影响红外测温仪准确性的人体三大因素
转自——安费诺传感器学堂(2020.2.18)
上周小编给大家介绍了红外测温仪的核心部件-安费诺红外热电堆传感器。今天小编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测温仪准确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红外测温仪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耳温枪、额温枪,是一种常见的二类医疗设备。人体正常体温范围是35.7°C~38.0°C(96.4°F~100.4°F) 。人体体温会因测量部位、年龄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生理时间,体温也有细微变化。下文我们将对每一个因素单独进行分析。
1.1 测量部位对体温的影响
人体温度按照测量部位,可以分为核心体温和外围体温,尽管各部位的体温都可以用来表达人体的热量情况,但科研上首选的是核心部位的温度,常用的测量点有肺动脉、食管末端、鼻咽部及鼓膜。
肺动脉导管测温 | 食管末端鼻咽部内导管测温 |
|
![]() |
安费诺AB6温度传感器 | 安费诺MA100温度传感器 |
[点击以下链接了解更多图片中产品]
- 。https://www.amphenol-sensors.com/en/thermometrics/assemblies/778-ab6
- 。https://www.amphenol-sensors.com/en/thermometrics/assemblies/860-biomedical-ma-series
过肺动脉导管测量的温度被认为是测量核心温度的金标准,但是此处温度的测量不易,临床上会使用其他接近核心温度的部位来测温,譬如口腔、腋窝、前额等,因为这些部位测量舒适方便、且足够稳定。一般而言,肛温>核心温度≈口温>耳道温>腋温>额温。(注意:这个是对人群统计平均值而言,对与个体并不适应,不能说一个人的额头温度就肯定低于耳道温度,而且很多额温枪都会使用腋下温度做参考来调整偏移系数,所以额温枪的读数会接近腋下温度。)
【小编观点】:疫情期间,为了实现快速筛查,红外测温仪是首选设备,但是必须充分考虑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才能获得更好的筛查效果。有些红外测温仪内置“位置补偿”,可以自动从额头温度推测口腔或者核心部位温度。对于这一功能,使用者需要慎重使用,以免引入不必要的补偿,反而造成偏差。
1.2 年龄对体温的影响
【小编观点】:这次新冠疫情,老人是易感人群。从上图可知,平均来说,老年人的体温会比成年人略低,如果测得老年人的体温偏高,发烧的概率非常大,需要特别警惕。
1.3 体温的生理波动
虽说人是恒温动物,但正常状态下(不熬夜、至少睡了4个小时、不每天心力交瘁或精神紧张),人每天的体温会微妙变化,夜里睡觉低,白天高(下图是逐小时量的体温)
女性基础体温还会随着生理周期而变化。所谓“基础体温”,就是休息时身体的最低温(如前文所述,人体温度随着时间变化,基础体温的提出就是为了排除这个因素的影响)。鉴于普通人没法持续监测体温,所以可以使用“早上刚睡醒时,还没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躺在床上量测的体温”当作基础体温。
【小编观点】:对于女性而言,黄体期的基础体温会略高。
1.4 参考文献
1. Chamberlain, J.M., Terndrup, T.E., New Light on Ear Thermometer Readings,Contemporary Pediatrics,March 1994.
2. Chamberlain, J.M., et al., Determination of Normal Ear Temperature with an Infrared Emission Detection Thermometer,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January 1995.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rmoregulation
4. Brunner, L. and Suddarth, D., et. al.; The Lippincott Manual of Nursing Practice; 1982; p.1145.
5. Erickson, R., Temperature Taking Sourcebook; IVAC Corporation, San Diego, CA, 1993.
6. Houdas, Y., et. al.;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ts Measurement and Regulation; 1982; p.81-87.
7.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s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9th Revision Clinical Modificiation; Physician ICD-9-CM, 2003 Volumes 1 and 2; Ingenix, Inc., July, 2002; p.6.